如同其他海外华人一样,马来西亚华人大规模移居南洋的历史是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英属马来亚与婆罗洲的英殖民政府因《北京条约》大量引入华工,一直到马来西亚独立建国之后,华人已成为当地的第二大族群。而当今马来西亚华人主要由清末民初的中国移民组成。
这些来自中国的华工,在大马独立后,开始取得身份,改称华人、华裔,成为马来西亚国民,如今的大马华人接受了华人或华裔的本地种族身份。在这60年来,虽然以海外华人自居,但他们还是拥有很强的汉族民族主义,无论是身份、文化、教育、语言、生活传统等,始终努力维持及捍卫着中华民族文化。
不信,如果你前来马来西亚,看着这里华裔的生活及传统,会发现他们可能比一些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也具有浓郁民族意识。
马来西亚于2021年发布的3270万人口数据中,华人就占732万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大马华人主要大都市区域,分布于吉隆坡(首都)、乔治市(槟城州)、怡保(霹雳州)、新山(柔佛州)、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并以经商为主。
马来西亚华社这个群体是海外华人中一朵让中国人无法俯视的“奇葩”,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大马华族对华族身份及中华文化所秉持的认真程度探知一二。
婚姻观
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都不会和异族结婚,尤其不会和马来族结婚,主要原因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若华人与他们通婚便需要强制加入伊斯兰教,这会影响到华人的生活圈子及文化传统。因此这里虽然是多元种族国家,各族从小融合一起生活,但异族通婚还是少之又少。
教育观
为维护华人学习母语的权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大马华社通过华人政党向政府提出诉求;“董教总”(马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的简称),作为维护和发展马华文教育的主要民间机构,为华教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华社、华商出钱出力,支持华小和独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多数华社的子弟还是从小受华文教育,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到了中学才转向国民教育。这促使大马华人对中文的掌握程度堪称全球海外华人第一。
饮食习惯
大部分的华人在家中的饮食以中餐为主,不同的籍贯还是保留他们的传统佳肴,尤其是过年过节,还是注重烹煮一些传统食物,让后辈们了解先祖的食物传统,比如说节日的粽子,月饼等,在马来西亚华社更是发扬光大。然而基于大马是多元种族国家,有些饮食习惯还是会受一点,因此他们会独创一些结合各族及华族的食物。
宗教观
大部分华人都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中马来西亚的佛教还有细分,如:小乘(上座部),大乘(禅宗与净宗为主),金刚乘等等的,除此之外,华人信仰的宗教就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了,当然少数是信仰伊斯兰教和其它的。
中华文化观
大马华人是非常住注重中华文化传统,过年过节的传统节日必不可少,也保持着传统的文化,比如农历新年一定是过灯笼穿新衣给红包,同时也积极发扬光大一些文化传统,如舞狮。来自马来西亚麻坡关圣庙的当地华人舞狮团代表,多年来以海外华人舞狮团代表身份,在大中华区的竞赛项目中,连续蝉联全球狮王冠军。马来西亚华人除了能保留继承中华文化外,还能在马来西亚的小中华圈中另辟新枝,独创出廿四节令鼓,廿四节令鼓已经被马来西亚向联合国申请后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