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上大学
聊马来西亚之前,先跟大家聊聊教育,那就从为什么要上大学开始吧。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许多娃小学的时候纠结上清华还是北大,初中纠结去哪个省上985,高中就只能纠结去蓝翔还是新东方。工作也是一样,大多数中产家庭以下的娃,对社会分工和阶级观念没有基本的认知,可能会觉得自己高中毕业摆摊也能年薪百万。现实是对于大多数家里背景一般,人脉一般,条件一般,资质一般,总之各方面条件都一般的娃(99%的大众),进入职场是你唯一可选的生存(活着的)方式。
在这个职场学历至上的年代,你的第一块敲门砖基本上就是你的毕业证。绝大多数稍微有点名气、能让你感觉稍微称得上“体面”的CBD,但在二线城市月薪只有5k的工作,绝大部分同学的连简历关都过不了,不是你不优秀,而是别人太优秀。更别提那些高薪“大厂”,仅靠本科,尤其是双非的同学,逆袭的机会越来越少,按目前的分配制度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韭菜)至少还有几十年,“卷学历,拼体力”是未来的趋势。
总结来说,除非你家里有矿,不用加入到学历内卷化的这场纷争中,对大部分娃来说读书考证是唯一生存的方式。注意,我说的只是生存不是生活......买房结婚生娃的幸福生活没有一代支撑就还得打另外的副本。
考研还是留学
如果你认同我上面说的话,就需要思考是考研还是留学,如果不认同就可以工厂或工地二选一开局了(开个玩笑)。
首先,从时间成本上,即使对于双非前1%的同学,拼了老命能考上985的研究生,又将花费3年的时间继续学习。对于大多数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时间成本太高,如果考上的只是双非的研究生,学校平台提供的教育和就业资源有限,大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真的就是为了毕业而已。三年的“学术训练”除了写一篇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文章外,远不如额外增加2年工作经验来的有价值。
如果你是要搞钱,一定是要跟人打交道,看的肯定是你的工作经验,而不是论文数量(技术岗除外),在CBD的修罗场里,会让你快速经历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刷新你的三观,也许你会觉得学校里人际关系已经够复杂了,但你一旦步入职场才发现那都不是事儿,因为职场涉及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利益!尔虞我诈,每天都在上演甄嬛传,为了生存你可能需要忍受比导师还厉害100倍的pua,因为你的领导不P你,他自己的饭碗可能也保不住,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你开始思考什么是职场政治,什么是客户关系,什么是向上管理,各方的利益诉求点是什么,在这个生态圈你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又该如何从这堆利益里以合法的方式分一杯羹。
第二,从沉没成本上,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历年高考和考研的增长人数,“世上本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考的人多了,分也便高了。”2023年考研人数470多万,意味着至少400万心怀梦想的少年和少女是陪跑的,意味着辛辛苦苦学一年除了增加备考经验外,一无所获,越到后面越发现,人生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国内的竞争体制是单通道的,而国外申请是多通道的,国内一考定终身,而留学申不上A还能申B,至少还有C保底,不要小看这一两年的时间,青春才几年呀。人生不只有一条路,“曲线救国”并不可耻,总有一天这条路发现的人多了也会变成主流,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留学只会水涨船高。
最后,留学对见识的提升是国内比不了的。哪怕是留学鄙视链底端的东南亚,哪怕是南非,只要安全,你丈量世界的脚步和眼界就能提升。为什么要往大城市去?因为去了才能“开眼”,去了才知道除了小县城里的闲聊八卦,还有高楼大厦。小人物之小在于眼界之小,看不清TA有哪些选择,或者压根意识不到自己可以选。
出国是一样的道理,你留学几年增长的是对当地文化、习俗、习惯、语言、种族的认识,惊呼“原来地球那么大”,“原来有些地方拉屎不用纸而是用水冲“,你会变得更加包容,从容,及自由。你看多了其他的生活方式,固有的偏见和偏激将得到重塑,不再觉得人生30岁完成结婚生子成为房奴才是正轨,而更能理解”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这句话的含义;
简而言之,用《明朝那些事儿》的话说,“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前提是,你得不断试错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找到那些你擅长的“高概率+高价值”的事下重注,而留学大概率对你而言是件能提升自我价值的事儿。
英美澳还是东南亚
那如果选择留学,马来西亚适合哪些同学呢?我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两点,马来西亚基本是唯一的选择:
(1)总预算硕士15万/年,本科5万/年;(学费+生活费)
(2)成绩中流211以下;
首先不可否认,在国人心中留学鄙视链是一定存在的。大致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欧洲>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但是选择地区就跟选择对象一样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如果你预算超过20万,可以选择余地多一点,比如欧洲诸雄,爱尔兰、新西兰等;如果你是预算达到50万+的富贵家庭,英美澳一定是首选,但相信你也不会打开这篇文章了。如果你的预算15万以内,甚至更低,不用去看以上这些国家。
第二,如果你成绩好到能考上985,年年国奖,雅思7.5,Cgpa3.75+,手撕Gre/Gmat,那可以直接冲香港的全奖博士,每个月还倒给你发钱。
如果你俩样都不沾,是平凡普通没有钞能力,学习能力一般,且以就业为导向,尤其是文商科的普罗大众,马来西亚是你唯一的选择,你说XXX奇葩说冠军贷款100万去哈佛,你有这信贷资质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可以的;你说好多理工科在欧洲免学费,等于不要生活费呗?你说我就要在国内读双非,qs排名有个屁用,那也是可以的,每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行。
马来西亚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1、性价比:前面已经说过,马来西亚跟其他地区相比(性价比)是其最大的优势,性价比不单单是指价格便宜,比大马便宜的国家不在少数,但同等QS排名的情况下,比大马便宜的屈指可数。
当然,有些搜索能力很强的同学会质疑,“这些个水校也就QS排名好,其他一众排名统统拉垮“,”QS本身就是野鸡榜“。但同学你要知道,排名不是某个人或者某类群体的认可,真正跟你利益相关的是政府认不认可,HR认不认可。目前为止(2023年),政策并不受影响,比如上海QS前100六个月社保可直接落户,宁波半年社保对QS前100学校硕士补贴8万,杭州3年社保6万,东阳3年10万,这些都是真金白银。
从就业角度,按最坏的假设,HR对于不认识的学校一律按双非处理,同样都是双非,你干嘛去读2-3年的双非?大厂、国企简历基本不会卡,然后你还可以去脉脉上看看校友的出路不乏腾讯、字节的校友,这就是客观事实,不要被固有偏见影响选择。那些没有连国都没出过,胡言乱语全凭一张嘴的人,对你来说重要吗?他们不会帮你找工作,他们不会给你发补贴,走好自己的路就行。
2、好跳板:现在就业环境,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会考虑申研或读博来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马来西亚所属英联邦国家,申新港英的名校简直就是王炸。马本马硕在英联邦国家就是畅通无阻。如果说双非申上新二港三G5的硕博是逆袭,那大马就是理所应当。当然,绩点太低申请上这些顶级名校也有难度,所以要好好学习!
3、超镀金:没错,就是镀金。你可能会说我都沦落到去东南亚了还算镀金?不掉金都不错了。错!容我细细道来。如果马来西亚的学校,你觉得没有逼格,但是马来亚的清华、港中文、法国高商、东京大学等141个学校交换项目总够了吧!国内的什么双非能有这个机会?而且,如果你去的是欧洲或者香港的项目,享受的是大马的学费,本地的教育,血赚。这叫做把性价比拉到极致。
马来西亚留学总体趋势
从这几年的马来西亚移民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总人数在逐年递增,但中国2022年居然比2021年还少了500多人,估计是疫情原因。从申请难度来看,预计至少未来两年内依然是双非的天堂。但马来西亚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提高学费和录取标准,比如UM许多专业2023年PTE42就可以,现在最低要求直接涨到51,UPM也是暴涨10多分,UTM雅思小分要求6。这些迹象表明,这条路正在变得“内卷”。
马来西亚留学到底要花多少钱
每个人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家庭环境不一样,总花销肯定不一样。这里只是列了个一些支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评估一下。下面以硕士研究生一年制的费用为例,如果选择两年毕业,再加5-8万生活费用即可,总价在20万元左右。本科的同学一般会有宿舍,四年不在外面租房大约也是20万左右。
如何选校和专业
首先来看下2024年马来西亚QS排名,公立前五保持在前两百,唯一进前100的是UM。那这么多学校怎么选呢?选择私立还是公立?公立和私立的差别可以看这篇:马来西亚留学,选公立还是私立?看这一篇就够了!
1、从成本和认可度的角度来说,能选公立就别选私立;
2、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能选理科专业就别文科;
3、从毕业难度来说,大部分同学(一、二本水平)来马来西亚可以选公立,有部分同学学习能力确实一般,高考英语就50分的,说什么高考发挥失常,这时候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承认自己菜就行了,该去私立就去私立,不然公立Cgpa几学期低于3.0也会直接退学,毕竟能拿到毕业证才是根本,我的某位室友来了两学期就被送回去了;
4、某些专业(CS、统计、数分等)从薪酬收入考虑,牺牲排名换专业也是值当的。不知道怎么选择,就跟着全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选,当然可能你毕业cs没落了也有可能,所以要用动态眼光考虑。
5、家里没矿就别选没有门槛的专业,啥啥啥管理、贸易之类的;
毕业流程
马来西亚留学在越来越热门的同时,也被许多外来人打上了“水货”的标签,中国的地域歧视是跨越国界的。马来亚真的那么“water”吗?以UM硕博为例,正常来说授课型硕士1年,混合型2年,研究型3年,博士5年毕业,讨论马来亚水不水,我们先来捋一捋每种类型的毕业流程。
1、授课型
被吐槽最多的一年制水硕,总学分42分左右,学习模式主要是上课,每门课小作业很多。毕业流程大概是完成9-11门课+毕业论文(字数15000)。论文一般是一个导师分配3-5个学生。分为P1/P2两学期完成,P1提交proposal,P2搜集数据写,最后一节课上完,就需要开始presentation了,学院会派2-3个老师提点问题,但是不用送去外审,你的直接导师打分会占到60%以上,所以整个第二学期一定要跟直系导师和谐相处。
UM授课型的及格标准,如果连续3学期GPA低于3.0,将会被马大退学,以我的就读体验来看,大部分(2/3)的同学,一年无法毕业,一年制不代表说只能读一年,而是学校为了方便已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周一到周五把课程拉满,暑假安排special semester,再加上论文,大部分娃顶不住这个压力,或者想体验更久一点,比如申请交换项目提高履历,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2年毕业。
2、混合型
总学分50分左右,大概5-6门课程,有大作业。课程结束后就要完成开题,导师通过后,学院就会安排proposal defense,如果答辩顺利,就可以正式开始论文之旅,论文完成大部分的时候,又要向系统申请candidature defense,台下老师又会问你一堆问题,通过之后才能继续写。再然后提交初稿送外审,可能要3-5个月,大多数人的论文都需要根据评审意见修改,一般期限是3-6个月。修改完毕后,就可以去交终稿。
3、研究型
相信大家看混合型就已经头大了,研究型就有点复杂了,可能这学期还在的同学,下学期就退学了,毕业流程和混合型差不多,但论文要求very high,顺利的话一年可以直接转博士。
4、PhD
讨论一所大学水不水关键还是看PhD的毕业要求,因为Phd和教授们的学术成果将很大程度影响院校排名,至少占比20%以上。如果研究型没有产生退学的想法,你可以继续闯关,要求一篇Sci或者两篇Scopus才能毕业,字数60000-100000(商科),核心期刊要求非常高,讲师一年可能也没1篇。国内绝大部分985要求也就是两篇CSSCI,其发表难度与Scopus相当,但远低于Sci,关键你还得用全英写。PhD的毕业要求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体毕业难度。
以上是基本的毕业流程,不同专业有出入。